家长开始重视挫折教育
作者:weihp
发布时间:2016-08-11 14:39
来源:未知
点击:758

孩子没吃过苦受不了挫折
暑假到来,孩子出了校门,如小鸟出笼获得了自由,呆在家里要么睡觉,要么上网,这让许多家长感到纠结。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假期中能“吃点苦”,这一愿望折射出了家庭教育的诸多无奈。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条件优越了,加之一个家庭就有一个孩子,所以孩子从小都是被宠大的,什么都不让他们动手,也不让他们受点累受点苦,父母宁愿把一切都扛在肩上代替孩子。所以就形成了年轻一代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的现象。”张震先生说。
“现在的孩子不能吃苦,根本的原因是家长难以放手,教师不敢给机会,这就需要孩子有吃苦、锻炼的机会。父母希望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又怕孩子苦着累着;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却没有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城关区五泉小学王丰校长说。
吃苦教育不只是一种形式,要让孩子能吃苦、肯吃苦、会吃苦,这是摆在家长和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每年暑假,都是女儿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她又可以做两个月的“野丫头”了。”在新闻单位工作的潘先生对记者说。从小学到初中,我几乎没在女儿的学习上下太大功夫。我的观点是,低年级还是重在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各方面非课本知识的积累。每到假期,我总要把女儿送到定西老家去。
“女儿在乡村里,能够很好地和别的孩子融合在一块。她最喜欢做的是捉小鱼。常常是大中午顶着烈日在小水沟边忙活。农村里有着无限的乐趣。女儿不再被局限在狭小的天地中,而是激发出全部的热情。她敢把蚯蚓抓在手中玩,敢给牛羊喂草。玩耍时也不再注意衣服是否漂亮,皮肤是否晒黑。她还学会了带比她小的孩子,知道买了东西要分给别人一份。在大人们特别忙的时候,女儿甚至还帮奶奶烧火做饭,偶尔还能洗洗自己的衣服。女儿的这些成长,是乡村生活赐予她的财富,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潘先生得意地说。
吃苦精神应贯穿于日常生活
家长们在不影响孩子健康与安全的前提下,希望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下的学校教育片面重视知识灌输而疏忽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吃苦教育,即在教孩子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面对困难。“现在的孩子大多没有逆境可处,要想让他们成才,就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认识世界的复杂、人生的艰辛,在挫折中磨练自己,最终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养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毅力。”兰州个性化教育中心的孙洁老师说。
在培养孩子吃苦意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家长从小时候就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在美国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大学生中的勤工俭学就更为普遍。
让孩子“吃苦”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教育和引导,让孩子从点滴小事中认识到生活中吃点苦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只有具备不怕苦的精神,一个人将来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吃苦’的经历应贯穿于日常生活中,这样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锻炼。在给孩子营造‘吃苦’的环境同时,家长也要注意激励孩子自我磨练;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保持平常心,不要孩子‘吃苦’回来以大吃大喝补偿;要以‘吃苦’磨练为契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上一篇 教宝宝如何战胜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