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偷东西行为?
作者:weihp
发布时间:2016-08-11 16:35
来源:未知
点击:929

如果孩子只拿幼儿园的东西,很可能是他把集体的东西可以大家用这一现象错误地理解为集体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随便拿回来用,反正它不属于某个人,所以不会受到某个人的制止。这说明孩子对集体所有权的含意还没有认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懂得幼儿园的每一件物品是供大家用的,但任何个人无权占为己有,爱护幼儿园物品是每个小朋友的责任。孩子对这一问题理解了之后,就会抑制偷拿行为。
如果孩子只偷某一种或某一类物品,很可能是由于他过分喜欢这种东西,而家里或幼儿园提供的量太少所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供给量,使孩子不再对这种物品有稀贵之感,从而减少偷拿行为的发生。与此同时必须让孩子再知道,别人的东西,自己无论多么喜欢都绝不应该偷拿,偷拿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这样,偷拿别人东西的孩子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羞耻感。羞耻感的建立也可以有效地抑制偷摸行为。
如果孩子常常是借助自己衣服口袋偷一些小东西,那么最好不给他衣服上缝口袋。这样他会因没地方收藏“赃物”,而主动放弃偷拿机会。相反,给他缝的衣服口袋越多,他就越有条件去偷。
如果孩子常常因遭到拒绝而偷东西,这可能是一种报复行为。因此在引导孩子认识其错误的同时要教给他如何才能不遭到同伴拒绝的交往技能。随着报复动机的解除,偷的行为自然会消退。如果孩子到处偷,无论是哪一种物品,只要他喜欢就偷,而且偷时十分谨慎,生怕别人看见;当使用偷来的东西时又常常表现出不安的神态。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社会所不允许的。之所以为之,很可能是由于孩子控制不住强烈的占有欲的冲动。对这样的孩子需要从多方面去训练他的控制欲望的能力。一方面要逐渐依靠道德行为的力量,使他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耻和内疚。
另一方面要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地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让孩子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得到所喜欢的或所需要的一切东西。这种观念的形成可以减弱占有欲的冲动。如果孩子已经对偷窃行为产生了快感,那么,除了进行上述各种预防和教育外,还可以配合适当的处罚,如停止他玩喜欢的东西,把他与小朋友隔离等等,使他感到偷窃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不快。虽然这些处罚在成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孩子对它们的畏惧胜于对挨打的畏惧。因此可以起到抑制偷窃行为的作用。而这种文明的处罚又不会带来像体罚那样的副作用。
请记住,孩子没有天生下来就喜欢偷窃的。所以,只要我们正确地教育,积极地控制和消除不良的因素,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失。
上一篇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